
经常与几位要好的HR高管朋友讨论这个话题,最后的结果,往往双方各执一辞,越是争论,就越是让双方更加各持己见。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语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也就是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经,大笑,也就表现出完全否定的态度。
从某种程度来看,企业文化也是如此。
我们姑且将一流企业视为上士,二流企业视为中士,三流企业视为下士,那么他们看待企业文化的态度上,不也是如此吗?
要了解企业文化,就得先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学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工作中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具有一致性与传承性。如果这个可以被认同,那么企业文化就好理解了。
所以企业文化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虚的一面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比如说价值观、思维方式。
而实的一面就是具体行为上的,比如说行为规范、方式方法。
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老板(企业家)文化。我认为对,但不完全对。
企业家作为企业创始人,是文化的发起者与倡导者,企业家本人的性格特质与行为方式无疑在最初阶段的企业文化上留有鲜明的印记。但随着追随者的不断加入,在经营活动与管理决策上,必然会只留下一种最为企业家与追随者接受和认可的方式,作为企业运行的规则而存活下来,这就是博弈与妥协的结果。
而此时企业文化与彼时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越来越多新元素进入,会慢慢冲淡企业家之前留下的鲜明印记,冲淡而不会完全消亡。
因为,企业家能够建立一个企业,并且持续发展,这种成功因素必将作为最为优良的基因而得以保留,甚至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
企业越往后发展,就会有更多不同的元素加入其中,这也代表不同思想与价值观的汇集。然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没有任何组织与个体对这种情形提出整合的情况下,文化就自然而然被整合,从而慢慢融合了。
这是自然的力量。
像多民族地区,经过长久的接触和生活,人与人之间天然的合作愿望引导多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共同作出决定,找到一个多方都接受的最优选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了企业文化,接下来就是让文化如何落地。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特殊的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他们把文化的落地执行做到了极致,没错,一个是军队,而另一个就是宗教。
军队也好,宗教也好,不光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具体的行动执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服务热线
400-047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