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高质量的议案,应确保董事能够在会前获得充分、清晰、准确的信息,从而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其内容应结构完整、重点突出,通常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一、基础信息层(确保程序合规)
议案名称: 准确、简洁地概括议案核心内容。
提案部门/责任人: 明确议案发起单位或负责人。
上会审议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如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等,注明是否已经专业委员会审议。
议案背景与动因: 简明扼要地说明为什么要提出此议案,解决什么问题,符合公司哪方面战略需求。
二、核心内容层(支撑科学决策)——这是议案的主体和灵魂,必须翔实、严谨
(一)核心内容阐述:
如对于重大投资、并购、融资类议案,必须包含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背景、市场分析(规模、竞争、趋势)、技术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财务评价(现金流量预测、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风险分析(市场、技术、法律、运营等风险)及应对措施。
如对于战略规划类议案,需包含内外部环境分析(SWOT/PEST分析)、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关键举措、资源投入计划、里程碑节点和评估指标。
如对于年度预算、决算类议案,包含预算编制的依据、主要财务指标(收入、利润、成本、现金流)的详细测算、与上年同期的对比分析、重大变化说明。
如对于重要制度制订/修订类议案,包含制度修订的背景、新旧条款对比、修订的主要内容和理由、制度实施的影响评估。
如对于人事任免类议案,包含候选人的详细履历、任职资格说明、提名考察过程、薪酬方案(如适用)及其合理性分析。
方案比选与建议,对于有选择空间的议案(如投资项目),应提供多个备选方案,并从战略契合度、经济效益、风险水平等维度进行综合比选,明确提出倾向性建议并充分说明理由。
(二)合规性论证:
一是内部合规,论证议案是否符合公司章程、公司发展战略和现有管理制度。二是外部合规,论证议案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以及行业政策。必要时,应附上法律审核意见。三是风险分析与应对预案,全面、客观地识别议案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战略、财务、法律、运营、声誉等),并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应对预案。这是体现董事会风险管控职能的关键。四是实施计划与责任主体,明确议案通过后的实施步骤、时间表、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所需的资源保障。
三、辅助决策层(体现专业支撑)一是专业机构意见,如涉及重大资产评估、法律事务、财务审计等,必须附上相应的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第三方专业意见。二是相关部门会签意见,展示财务、法务、风控、业务等相关部门对议案的审核意见,体现内部协同和风险共担。三是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审议意见,如果议案已先经相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必须将委员会的讨论摘要和审议结论作为附件。四是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意见,根据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在提交董事会决策前,需经公司党委(党组)进行前置研究讨论,并将形成的意见作为附件。
总结:一份合格的议案,应能让董事在无需额外询问的情况下,基本了解议案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何风险、需要我决定什么”。
四、如何系统性地保障议案质量
保障议案质量不是一个环节的工作,而是一个贯穿于“会前-会中-会后”的全流程、系统性工程。保障议案质量,本质上是构建一套以董事会为核心,以董事会办公室为枢纽,以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委员会为支撑的治理协同体系。它要求将“科学、理性、高效”的理念,融入到从议题提出到决议落实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制度化的流程、专业化的支撑和闭环化的管理,最终推动国有企业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一)会前:强化源头治理与流程管控(将准备工作做细致)
董办牵头制定统一的《董事会议案编制规范》,建立议案质量标准与模板,明确各类议案必须包含的要素、深度要求和格式标准。推行标准化模板,减少随意性。实施严格的预审与过滤机制。提案部门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强化内部审核,确保基础数据和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建立由战略、财务、法务、风控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并联审核机制,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议案的合规性与可行性。董事会秘书领导的董事会办公室统筹审核,负责对议案的程序合规性、内容完整性、材料齐备性进行最终的形式和实质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议案,有权退回修改或建议暂缓上会。
落实分层分类管理。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决策权限边界,属于经理层决策的事项不得提交董事会,确保董事会聚焦于“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做好议案的分层管理;根据议案重要性、紧急程度和风险水平进行分类,重大、高风险议案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审核流程和更充分的论证;常规性、低风险议案可以适用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完善分类管理机制。确保充分的酝酿与沟通。与董事的提前沟通,特别是对于复杂敏感的议案,董事长、董事会秘书应组织提案部门与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进行会前沟通,提前听取意见,解答疑问,使董事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专业审核作用,将重大投资、财务审计、薪酬激励等议案先提交相应的专门委员会进行深入研究和专业审议,利用委员的专业知识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强力支撑。
(二)会中:聚焦深度审议与高效决策
一是提高汇报质量,要求汇报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直奔主题,严格控制汇报时间,将更多时间留给董事提问和讨论。二是鼓励质疑与讨论酝酿,营造开放、平等的议事氛围,鼓励董事(特别是外部董事)基于专业判断提出质疑、开展建设性辩论。董事长应善于引导讨论,确保所有关键问题得到充分探讨。三是提供决策支持,会议期间,董事会办公室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随时准备提供议案相关的补充信息和数据,支持董事决策。
(三)会后:形成管理闭环与持续改进
首先是要精准编制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应准确、完整地反映董事们的审议要点、主要分歧、最终表决结果以及董事会决议。这是后续执行和督办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强化决议督办与反馈,建立董事会决议督办机制,由董事会办公室跟踪决议的执行情况,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对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启动报告和调整程序。最后是建立议案质量评价与复盘机制, 定期对已审议的议案进行复盘,从决策效果反推议案质量。可以引入董事对议案质量的匿名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提案部门,并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服务热线
400-047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