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调整后的管理人员,需构建“精准安置、系统提升、动态复用” 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既保障国有人才资源不浪费,又体现组织温度。
一、“能下”机制落地
(一)刚性退出情形
(二)柔性操作技巧
一是岗位池缓冲,设立“专项工作组”“改革顾问”等过渡岗位,保留原职级待遇1年;
二是绩效改进计划(PIP),对潜力不足者定制3个月改进方案,未达标则启动退出;
三是职级分离,降职不降薪(如副总降为部门经理,保留原薪酬1年逐步过渡)。
通过以上措施,既避免“一调了之” 造成的人才浪费,又通过“有温度的约束”引导管理人员正视调整、积极提升,形成“能下更能上”的良性循环,彰显国有企业 “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 的管理理念。
二、个性化安置方案设计——结合管理人员的能力特质、职业经历及个人意愿,提供多路径安置选项:
一是专业序列转岗,对技术背景深厚的管理人员(如原技术部门负责人),可转任专业序列的资深专家或技术顾问,聚焦技术难题攻坚(如某集团原信息部经理因管理能力不足转任“数字化转型技术顾问”,主导系统架构优化)。
二是跨业务交流,安排至集团内其他子企业或业务板块担任协管岗位(如原房地产子公司副总经理转任文旅子公司“项目协调专员”,利用资源整合经验推动跨板块合作)。三是项目制任用,参与集团重大专项工作(如国企改革专项小组、新业务筹备组),以项目贡献度作为后续复用依据(如某子公司原总经理因业绩不达标,加入“混改项目组”,凭借经验推动 3 家子企业完成混改)。
四是阶段性赋闲过渡,对暂未明确岗位的人员,如设置6 个月“待岗缓冲期”,期间参与组织诊断、流程优化等临时任务,保留原薪酬的 60%(低于观察期标准以强化激励)。
三、分层分类培训提升体系——避免“一刀切” 培训,按 “下” 的原因定制课程:
一是能力短板型(如跨部门协同不足),开设“国企管理者协同能力训练营”,通过案例模拟(如模拟解决子企业间资源冲突)、行动学习(牵头 1 个跨部门项目)提升,考核合格方可结业。
二是业绩不达标型,聚焦“战略解码与目标管理”,邀请外部咨询机构开展 “从目标到结果” 专项培训,要求学员结合实际业务制定改进方案并落地验证(如某部门原负责人培训后制定的 “客户满意度提升方案” 使指标改善 15%)。
三是适应新岗位型,针对转岗人员开展“岗位胜任力速成课”,如转任专业序列的管理人员需完成 “专业知识更新模块”(如财务负责人转任财务专家需补充最新会计准则培训)。
四是培训保障,每年划拨专项培训经费(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建立 “导师制”(安排集团内优秀高管或外部专家一对一辅导)。
四、动态跟踪与再发展机制——建立“一人一档” 的成长跟踪体系:
由人力资源部专人与调整后人员进行月度面谈,记录工作表现、困难及诉求;从“岗位适配度”“工作产出”“团队反馈” 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如项目制人员的 “任务完成率”“协作满意度”),连续 2 个季度 “良好” 及以上者可纳入人才池。
五、再任用通道:
一是内部竞聘,人才池人员可参与同层级或下一层级管理岗竞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如某原部门副职经1 年历练后,通过竞聘担任子企业部门正职)。
二是组织推荐,对表现突出者,由所在部门或导师推荐至集团组织部,经考察后可安排至空缺管理岗(如某转岗人员在风险排查项目中表现优异,被推荐担任风控部门副职)。
三是任期激励,再任用后探索实行“试用期 + 任期制”,试用期(3 个月)合格且任期(2 年)目标完成率超 80%,可恢复原职级待遇。
六、权益保障与心理疏导
一是待遇衔接,调整后首年按“岗位工资 + 过渡津贴” 发放,过渡津贴标准为 “原岗位与新岗位工资差额的 50%”(第二年降至 30%,第三年取消),确保收入平滑过渡。
二是谈话沟通,党组织联合开展管理人员心理疏导谈话,针对 “被调整” 带来的焦虑、抵触情绪进行干预。
三是荣誉激励,对“下” 后积极转型、贡献突出者,授予 “转型突破奖”“敬业奉献奖” 等,在集团内通报表扬,打破 “下即失势” 的刻板印象。
服务热线
400-0473-006